认识并处理情绪
患者希望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是对情绪的敏感性。换句话说,
治疗师力图使患者了解他们自己的感受,并清楚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感受,最后要使患者能自如地运用利己利人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。在精神分析治疗中,我们会要求患者自由地表达脑子里的任何想法,不管它似乎多么下流、多么尴尬,或者听起来多么微不足道。用语言表达情感体验是理解并掌握问题的必经之路,不管体验起初被看做是轻微的身体不适感,还是迫在眉睫的畏惧感,以及行为强迫。
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
身处逆境却仍能从容应付的非凡的能力,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自我力量。这个术语源于弗洛伊德著 名的对心理世界的三维模型的描绘,他指出:自我具有一系列功能,部分在意识层面操作,如通常的问题解决;部分属于无意识,如人们不由自主地运用防御机制。而比拉克和斯摩尔描述了自我力量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:现实适应、现实检验及现实感受。成功的心理治疗可以带来一个重要的、非针对症状的结果: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强。治疗师希望患者能直面艰难的挑战,而不沉溺于崩溃或毁灭的内心体验。还希望治疗后,患者可以忍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退行和不稳定状态,爱普斯坦将之形象地比喻为“支离却不破碎”。
爱、工作及成熟的依赖
弗洛伊德曾说过,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具有爱与工作的能力。一旦心理治疗进展顺利,患者会发现自己不仅能更加包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真正的自我,而且能包容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缺点。如果人们能原谅自己做了那些当时自己没有理解并不能控制的事情,人们就能原谅他人做那些他们至今仍不理解也无力控制的事情。同样,如果向治疗师袒露自己最隐晦的秘密而对方并未大惊小怪时,他们就不再畏惧与对方发展亲密关系,也不担心被对方看透。敌意及攻击的一面一旦被挖掘出来,他们就不再害怕自己会以某种方式伤害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。领会了治疗师对自己的同情,他们会扩展对他人的同情。一个成功的心理治疗还可使患者最终回归工作环境,发挥自己的创造性,并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取代无助的哀恸。另一个成功的动力学治疗的结果,是将婴儿依恋转变为成熟的成人依恋。婴儿依恋与成人依恋的最大区别在于: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选择依赖的对象,也没有能力离开并不称职的监护者,而且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影响依赖对象改变行为。理想的结果是,帮他们认识到原来并非自己的需要有问题,而是寻求需要的方式有问题。
愉悦及平和
这个目标或许是最令人困惑、最难表达清楚的。在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、充满竞争的社会,我们耳濡目染:每个人只有拥有了想要的东西才会快乐。然而,在许多非西方社会,流行的却是另一番透着大智大慧的思想,即人要学会知足常乐。通常在心理治疗的后期,患者会说,他以前只知道什么叫“销魂”或“心情愉快”,而自己在治疗中不知不觉出现的心平气和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。